台灣最大的跨界超越 UX 競賽值得參加嗎?
用這四個學習目標,簡單幫助你判斷
每年跨界超越競賽報名一上線,各大 UX 社群與業界前輩都會推薦想累積 UX 實戰經驗的人參加。網路上有非常多的心得文,我和我的許多朋友也都參加過這個競賽,然而每年都還是有人不知道「參加這個比賽值不值得」,因此本文想以我個人於 2018 年參賽的經驗,列出四個學習目標,分別簡單分析這個問題。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用推薦 ID【daniellee2309】免費註冊 LikeCoin 並在帳號設定中驗證手機號碼,只要按下面的拍手,我就能獲得一點點收入
如果你想上各種業師的課:值得
這個競賽真的整合了各個社群與業界的人脈,這裡面所有業師的課我幾乎都上過了,因此開設的課程我個人可以掛保證非常推薦去上。先不管競賽的部分,花報名費 1000 元就能夠上那麼多課,不論怎麼想 CP 值都高到嚇人。
不過在課程規劃上,跨界超越歷年的問題就是講師之間的內容缺乏連貫,以及與競賽時程的配合有時間差。例如 A 講師講過的東西,有可能 B 講師會再重複講一遍;以及要交研究報告了,才教大家怎麼設計問卷。這類型的問題層出不窮,導致當時的參賽體驗大大降低,對於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的人,也沒辦法讓他們在心中產生系統性的架構。
另外要上滿課的前提也是你能夠比到後面,所以這部分別忘記要把投入的時間算進來考量。這個競賽的競爭程度,說低不低,說高也不高,基本上沒有專業打手,因此大家的水平也都差不多,比較明顯的落差會來自學校本身的資源(例如是否有上過相關課程)與帶隊老師的專業性。
如果你想透過評審與 Mentor 的建議獲得成長:不值得
我那年體驗最差的地方,就是每次簡報時,某幾位評審的建議都亂給,變成個人經驗大亂鬥,亂到帶隊老師還要安撫我們,教我們怎麼應對失控的講評。
另外每屆宣稱的 Mentor,我個人也不覺得算是 Mentor。原因是因為多數的 Mentor 我們都只會見一次面,一次也只有 2 小時(不太確定確切數字,但就不多),這很吃 Mentor 的 Coaching 能力,但說實話我不認為所有的 Mentor 在這方面都很擅長。我們這組有遇到很好的也有遇到不好說的,然而即使是很好的,這個關係並沒有存續到整個競賽期間,因此我不會說這是「Mentor」。
如果你想累積作品:值得
對有意高度投入在競賽上的人,如果順利比到後面,的確可以累積一個完整的設計作品,而且你會知道這個設計作品在同輩之間的水平大概是什麼。
以所有類型的 Project 而言,競賽的在面試時可能會比學校課程作業還要更有價值,因為在競賽過程會被許多業界人士挑戰,能夠得獎的作品都是經過他們初步篩選的,會比常常拋棄現實限制的校園專案好一點。
另一部份是,實習時的專案有很大機會不會真的照整個設計流程走,或是只會是其中一部份。因此如果你想在未來面試時展示你對整個設計流程掌握度,這個競賽的專案就是不錯的機會。
如果你想與許多人交流:不值得
一個那麼多人參加的競賽,竟然沒有想辦法讓各組之間有建設性的交流,我覺得真的是完完全全浪費了這個資源。
沒辦法產生交流的原因是,多數的課程、簡報都是以報名的組別為單位,所以在整個競賽期間會講到話的對象,90% 都是自己組員,偶爾某些課程組員沒來可能會被分派到跟別人一起上課,但常常也就只是那三小時的緣分,後來就沒再看過那些人(因為不是每次上課都要出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比到後面,或是單純就忘記XD)。
結論:看完有想報,就快報
以上四點就是我簡單根據大家可能會想參加這個比賽的目的去做簡單的分析,總體來說有好有壞,但我認為你起心動念想報名了就去報名吧!畢竟這個競賽真的整合了許多 UX 資源,機會一年也只有一次,不是每年都會有空參賽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