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的個人部落格文章彙整 (PM/UX/工具) 與近況更新

Daniel Lee
12 min readJan 4, 2023

--

有一陣子沒在這邊發文了,主要原因是我現在的新文章都會發在我的個人部落格 www.daniellee.work,讀者們會比較沒注意到的可能原因主要就是沒有一個直接觸達的方式,另一方面我沒有很積極的在社群上宣傳貼文,最後就是文章 SEO 因為某些原因一直沒有做起來。在這邊就彙整一下 2022 寫的一些文章,跟大家說一下我還在。

Photo by 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各個文章和參雜一些個人近況的更新,想詳細閱讀就請大家多多點閱囉:

產品經理 PM 類

學習四年 UX,我為何最後參加了中國產品經理校園招聘

這篇其實之前有在另外一篇 Medium 文章跟大家介紹過了,不過其實年中之後我的工作機會因為被取消了,我又再度進入求職的輪迴當中,因為暫時沒有太多新的學習,導致我今年比較少寫長文。

回顧 2022 年初寫的這篇文章,其實沒有太多需要調整的內容,基本上都還是適用,但全球就業市場面臨的問題在中國一樣也有,包含裁員、薪資條件下調、Head count 減少,面試機會減少等。且下半年歷經二十大的四通橋事件白紙革命與政府在防疫政策躺平,整體環境氛圍和政治因素更增添了「沒事不要找罪受」的心理因子。

驚險上岸後,談談應屆生成為中國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多難

接續上篇,我在這篇估算了一下在中國找 PM 工作的難度,剛好我今年又經歷了一論招聘,在我準備比去年更充分的情況下,只找到了「產品運營經理」的工作。由於今年沒有仔細去算數字,我主觀觀察和感受下來,今年難度大約是去年的 3~5 倍,理由主要是崗位開出來的缺額相較 2022 屆約只有 30% 不到,以及篩選條件變嚴格。也就是除非你是頂尖院校畢業,且又是前 1% 優秀的那群人,你很難在秋招拿到 1 個產品經理 offer。

目前新的工作才剛 Onboard 兩個月左右,客觀條件上薪資只有去年拿到的 package 的一半多一點點點,且幾乎每天熬夜的情況下,還在適應並思考是否繼續做下去中。主觀感受上來說因為主要工作是基於一個在中國市場的成熟產品做海外市場的 Go-to-market,且目前屬於企業內新團隊孵化階段,作為核心成員的我有很大的自由度去規劃海外版產品增長的戰略和打法,也可以去推進海外版產品需求的迭代,因此讓我非常猶豫是否要放棄這個機會。

總之去年求職後我文章敘事方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我極力推薦大家去中國,但一方面我本來就有很多個人因素才決定要過去,另一方面在中國工作因為以上的一些內外因素,其實在生心理壓力上也還是比較強的,還是會建議大家審慎評估。

價值共創:清大服科所讓我領悟「共識」才是服務設計的關鍵

終於把我在服科的關鍵學習記錄下來了,對於想全面了解服科所的人這篇可能不是非常符合需求,但我想點出服科所的一個核心精神。他不是 UI/UX、服務設計、數據分析、行銷,或資訊管理,服科從來就不是把這幾個專業知識學深學好的地方,而是我們怎麼能夠站在組織者、管理者、促進者的角度,運用這些領域知識,讓大家協作起來並產生共識。會歸類在產品經理類,是因為我覺得這就是我很重視的一個軟性能力。

工具類

2022 開始接觸了更多元的工具類產品,無論是否深度使用,只要我覺得有很棒的使用方式或想法,就會記錄下來。

如果不用開店平台或請人寫網站,要怎麼架超簡單的電商網站?

電商網站是我之後可能會考慮自己做的一個 Side project,這邊靠著幫朋友調查一頁式網站怎麼做最快最方便 (用 No-code 工具來做),寫了一個簡單紀錄。但目前還沒研究購物車的情境,大家有建議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跟我說。

Lark Minutes: 輾壓雅婷的免費訪談會議錄影錄音轉逐字稿工具軟體(中英文皆支援)

這篇是推坑大家使用一個會議工具叫 Lark。他其實是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出的辦公全家桶中的會議工具,可以做會議紀要和會議逐字稿,但由於可以上傳影音檔,也就可以翻譯訪談逐字稿。我研究論文的訪談逐字稿都是靠這個工具產生的。

如果你是 Android 手機使用者,其實不一定要用這個工具,Google 官方推出的「即時轉錄」App,就可以很精準的辨識語音內容,可以考慮搭配訪談使用。

如何用 ChatGPT 提升 UI/UX 工作效率?

最後是年底直接讓 AIGC 徹底燃爆的 ChatGPT,我簡單列了兩個我覺得很實用的使用方式,我在工作中已經有使用上了。也歡迎大家跟我多分享一些小技巧。

論文類

2022 有兩篇學術研究發表出來了,也達成了在 HCI 界 Top-conference 發表的學術生涯目標,雖然只是一篇 Poster Paper,對於在學術圈打滾的人來說只是家常便飯,但對我而言已經很滿足了。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Study with Me on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Productivity: Lessons Learned in a Field Study

這篇是在 2020 年就做的題目,一開始投的也是 CHI LBW 和 CSCW Poster但都沒上,刪刪改改後終於上了 HCII 的 Poster,一作的組員真的辛苦了。

我們當初在探索跟 Productivity 相關的研究題目時,發現很多人會看 Study With Me 這樣的影片來提昇工作效率,因此透過場域實驗的方式去搜集的生產力相關的數據,檢視 Study With Me 直播怎麼影響工作生產力。

This is Why I Like Them: Exploring the Perceived Appeal of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vs. Traditional Mass Media

這篇是我的主要著作,也是唯一掛一作的研究並發表在 CSCW 2022 的 Poster Paper。後面也有改成我的碩士論文和繼續研究以寫成 Full Paper 去投稿其他 Top Conference。

cscw-2022-poster

我們認為網紅/網路創作者以及他們所創作出的內容一定有哪些特質讓其閱聽人喜愛並持續接收,雖然過往確實有很多針對分析網紅特質的研究,但是多數是行銷和商業領域的量化研究,並著重在探討其商業影響力。

為了拓展這個領域的認知,我們從媒體的使用與滿足 (Uses & Gratifications) 視角出發進行了深度的質性研究,著重在探討新型態媒體提供了哪些 Gratifications,是哪些特質導致了這些 Gratifications,相比於傳統媒體為何在重疊的 Gratifications 上網紅與其內容更有競爭力。

在這篇 Poster Paper 可以看到我們初步的研究發現 (N=20),但預期今年初可以在 Full Paper (N=45) 跟大家分享更完整的研究發現和我們總結出的框架,假設有投稿上的話會再放在下面做補充。

2023/1/21 補充:

上面提到的 Top Conference 也就是國際頂尖的人機互動 HCI 會議「CHI 2023」,在上個禮拜宣佈我們的研究被 Reviewer 接受並即將在德國漢堡發表!

本次投稿到 CHI 的 Paper 總共有 3182 篇,並有 1554 篇進入 R&R(審查後修改);提交修改後進入最後階段的 Paper 總共有 880 篇,也就是總計不到 30% 的接受率。

截至這個階段為止其實還不算是一定會被接受, 所以目前還不知道整個會議最終的接受率是多少。但是在我們收到的 Re-review 裡,只有提到一處需要再次改動,而且是補上一小段 footnote 和 citation 而已,代表我們基本上一定會上。

期待之後再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研究內容!

chi-2023-review-result-accepted

2023/4/28 在荷蘭 Schiphol 機場更新:

為期一週的 CHI 結束了,我們這篇也在 4/27 成功發表!我們的論文可以免費下載,歡迎大家閱讀~

I Like Their Autonomy and Closeness to Me: Uncovering the Perceived Appeal of Social-Media Influencers

對於網紅(SMI)的觀眾為何喜歡和選擇他們的內容而非傳統媒體,人機互動以及傳播研究人員的了解依舊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的研究採用了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了解 45 位 SMI 的觀眾,嘗試透過深度的質性分析來獲取新的洞察。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SMI 讓受訪者喜歡其內容而非傳統媒體的因素可分為八個,包含 Authentic(真實的), Lively & Creative(生動與有創意的), Various & Rich(多樣與豐富的), Specialized(專精的), Similar(相似的), Attainable(可及的), Immediate(立即的), Intimate(親密的)。

這些因素可以進一步分為三類,分別是內容、展示和親近感,如下圖所示。

我們在 CHI 的發表

值得注意的是,SMI 的高度自主和獨立被認為是關鍵因素,因為這使得他們的內容和展示風格被視為與傳統媒體不同並且更有吸引力。同樣地,我們也發現了四個親近感的吸引因素,這讓參與者對 SMI 產生了情感依附,進而提升了觀眾與 SMI 的互動深度與持久度。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概念很直觀,但我們不只是重新闡述一遍大家好像已知的東西,更進一步去解釋為什麼觀眾會這麼想,同時其實一些大家覺得直觀的概念,過往都是比較沒有正式文獻記錄下來的,所以真的很希望這一篇研究能夠成為後續社交平台研究在解讀 SMI 的影響時的關鍵研究!

組員們與老師

這次參加 CHI 讓我工作半年後再度回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並且有機會與其他研究人員交流。說實話,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場合,因為能夠深刻感受到大家對探索未來的熱情,也能夠在學術圈更自由、更開放的環境下探討議題。也因為能夠拋開商業資金的束縛,很多時候可以看見研究者對未來貢獻的純粹,很敬佩這群人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奉獻。

--

--

Daniel Lee

Global Growth Product Manager @ Jodoo | UX/UI 新手村村長,清大服科所。最新文章:https://danielle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