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個人回顧 | 還沒畢業但應該算成為了產品經理吧 | 其他生活紀錄

Daniel Lee
Dec 31, 2021

--

算是大學畢業後三年來的一個總結,最近對於過去的想法比未來還多,所以下一階段該怎麼走,其實也還沒有細想。

昨天回去看了當初離開台大圖資時的想法:

關於自己職涯,挑戰不再只是「想要有實習經驗」這麼簡單,而是開始思考「這份工作能讓我獲得什麼」,算一算畢業也要 26 歲了,我總得在未來能夠說服應徵的單位為什麼他們要招募一個 26 歲的老菜鳥而不是 22 歲的鮮肉與妹子吧。

近期,我覺得我慢慢變得更重視,也算是回歸到「我自己」想要什麼,而這份工作,或我做的任何事為什麼可以幫我達到。

學業:年初就參加了畢業旅行但還沒畢業,應該會準時吧…

這邊先簡單講一下最核心的研究吧,服科所的課程學習心得之後有空會再補。從今年 3 月開始大致定了一個方向,也開始大量的 pilot interview,但最後經過了兩次的 pivot,10 月送出第一次研究倫理審查,在 12 月的最後一週終於通過並開始招募。

一開始我覺得做的題目蠻酷的,是關於社群平台使用者對平台演算法的懷疑論/陰謀論研究,想了解什麼樣的演算法行為會讓使用者產生這些想法,進而提出一個讓平台設計更好的演算法或互動介面的建議。不過我發現即使大家平時偶爾會觀察到這類型的事件,但卻很少去思考背後原因或產生自我的推測,所以最後就換題目了。

第二個題目是我最後題目的初版,簡單來說是我們想了解大家怎麼選擇不同的媒體平台來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聽起來就是一個超大的題目我自己一開始也不知道究竟最後會長什麼樣子。

在訪談了一陣子之後,基於上面的方向,我們收斂出了針對自媒體閱聽人這個族群的研究,也就是目前版本的研究。大家應該有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冒出來,平時接收的資訊內容可能也越來越多是來自於自媒體,一個自媒體可能跨平台經營,一則內容也可能跨平台傳播,這可能大幅度的影響了上面所說的「選擇」方式。

如果你自己是自媒體閱聽人,我鼓勵你來報名這個研究,幫助我們探索這個未知的問題,點擊以下連結可以看研究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daniellee.ux/posts/4471756626257040

工作與專案:成為產品經理

今年一整年我都在想,我好想做好好做研究,身為一個研究生,這應該是我需要投入最多精力的地方,但整體而言我覺得還是因為各方壓力,而多做了很多雖然幫助我成長很多但也影響了我投入課業時間的事。

從今年發的 Medium 文章來看,很多都已經不是純粹的 UI/UX,因為我覺得在這方面已經到了在我這個階段的學習天花板,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朝著產品經理職涯邁進,所以探索了更多與產品經理相關的知識與專案機會。

從今年初開啟兩個 side project 開始,Productlife 是訓練自己從設計的角色轉移至規劃產品和推進產品需求落地的角色,GoGet 則是訓練自己使用產品數據分析工具,以及累積使用數據提出策略建議的經驗。兩個專案自己都是 team lead 的角色,要從組團隊開始,所以都經歷了很多的團隊建設規劃、面試、分派任務,以及跨團隊溝通。

以結果來說,目前因為各種 side project 會遇到的困難,兩個專案我都已經暫時停止參與,但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卻大幅度的幫助了我找到產品經理的實習以及正職工作。非常感謝過程中所有參與這在些團隊裡的人們。

以工作而言,無論實習或正職我都加入了喜歡的公司。在行動貝果我負責了「會員經營」的 AI 數據產品規劃與設計,最終推動產品上線。過程中我參與到了目前為止最快速的精實開發(Build-Measure-Learn),也意外更加體認到使用者研究在 B2B 產品規劃中的價值絕對不是只有在易用性測試。

七月底我開始找正職的準備與投遞,基本上這就是我整個下半年的主要生活。每天刷題、投履歷但都沒有很好的結果,一直到十月才終於開始有比較多的面試。歷經 2 間公司給了意向卻沒發 Offer 的困境,最終在我最後一個面試獲得了 Offer。

回顧這個過程,我自認算是已經轉型成新手產品經理,但經營兩年的 UI/UX 新手村我也不會因此就改成產品新手村。所以藉由這個機會,2022 年我打算再成立一個新的產品社群。因為目前也還沒有什麼規劃,目前這件事的起點是我把我的個人作品集更新成一個結合文章、課程,與個人諮詢服務的網站,目前大概已完成 70%。未來裡面會有比較多元的內容,也會盡量邀請一些朋友開課或撰文。

財務:開啟幣圈與美股韭菜生活

今年初我就開始嘗試投資加密貨幣,年中我開始投資美股,把實習全部的薪水都丟到交易所裡操作。以前把錢放在銀行裡,因為 App 都很難用,我也都比較沒在管裡面剩多少錢。自從把錢丟到交易所之後,對於自己有多少錢以及該怎麼配置資產更為敏感,也對「沒有投資就沒有生活」更有感觸。

目前在這兩個投資項目中,我都是選擇一些「相對」穩定的項目例如公鏈和科技股作為投資標的,NFT 項目很少在關注,也比較沒有去追太多 FOMO 心態的 NFT(除了師園那個我覺得很酷有買一個四季豆…XD),當然也錯失了很多炒錢的機會。目前比較好奇的是關於怎麼讓大家進入 Metaverse 的世界,NFT 在這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整個參與流程、交易類產品體驗、運營手段都還有很多的提升空間。想清楚自己適合的投資型態還是最重要的前提,現在讀論文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去讀白皮書追 Discord…,所以在畢業之前我應該還是會維持現在的投資型態吧。

personal portrait
難得有人拍我

生活:更用心的體驗細節

今年年中開始手沖咖啡,也同步經營起以生活風格為主要走向的小紅書帳號(完全跟專業工作內容無關的帳號,大家不要來蒐我XDDD)。其實飲食這類型的東西也是需要大量的 Build-Measure-Learn 循環,我沖了一百多杯咖啡後才逐漸領悟到更多風味與影響因素,但如果過程中把它當作一個實驗看待,其實是能夠更快速有效學習的。

以前會發攝影作品,更久以前在 IG 會發美食評價、再更久以前也曾經寫過一陣子的 3C 部落格,我覺得是因為我認為不去了解一個平時很常會碰到的事情背後有哪些元素可以組成最終的體驗,是對生活的一種浪費。接下來在出發去對岸前,我會把累積沒洗的五卷底片洗出來,以及持續練習手沖,也會嘗試做一些法餐,練習一些台灣料理。有任何成果我暫時都只會發在小紅書XD,大家不用害怕我會轉型成咖啡或美食帳號。

感情:模範遠距情侶?

好像莫名被女朋友的某些友人視為了模範遠距情侶…XD,但我們在討論後覺得想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唯一有的建議就是跟我們一樣每天回家就開視訊開到隔天上班前,這樣雖然每天都是對著螢幕在講話,但可以買個平板放在旁邊頭就會比較大(?)。這應該沒有很難做到吧?

hotpot

除此之外,一些特別的節日我們也還是會一起盡可能在「同一個地點」或「吃同一類餐點」慶祝,例如我們會各自去北京和新竹的海底撈,接著我就會把平板擺在旁邊開視訊一起吃鍋,也因此店員不會看我可憐就放一個娃娃在對面座位上。

好險這次真的成功登陸北京,不然能不能繼續當模範情侶還說不定,又或是明年女朋友有高機率會無腦回來台灣工作,期望之後在北京的開啟的新生活也能順順利利啦!

--

--

Daniel Lee

Global Growth Product Manager @ Jodoo | UX/UI 新手村村長,清大服科所。最新文章:https://daniellee.work/